CONTACT联系我们
- 邮政编码:404000
- 电话:023-58138448
- 墓园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风水坝
- 电话:023-58413624
- E-mail:fsb_1998@aliyun.com
行业资讯
生命教育的终极意义,是教人学会珍惜生命
发布日期:2020-07-19 08:10:51 点击:185次
近日,一段“10后小朋友谈死亡”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视频一方面赢得了网友对孩子表达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引发了大众对生命教育的讨论。
有网友说:“大人是通过时间和事情的积累,才可以漠视或者看透死亡,小孩子心性单纯,内心当中没有经验来解读死亡。”
还有网友说:“小孩子不该过早接触这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时候监护人也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会不会有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这段视频之所以会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除了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的态度外,还有就是忽视了生命教育的终极意义。
对网友们的质疑,学界早有定论:生命教育不应该有年龄限制,但不同年龄段的生命教育形式和内容应当有所区别。
对此,有媒体做过相关分析。华东师范大学也曾做过类似的调查,在调查过的一千多个家庭中,多数家长表示难以接受过早向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2017年上海市某医学院就“死亡教育的需求”对1485名医学生进行走访,发现接触临终患者、经历他人死亡事件和参加葬礼的经历越多,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程度就越高。
因此说人们对死亡的看法确实受阅历影响,但不同的经历带来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非医学专业的大学里,选修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的学生中,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或有过失去亲人经历的学员占了绝大多数。
我国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生命教育,并且把生命教育作为部分高校的选修课程。早在2000年,广州大学开设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门死亡教育课程《生死学》,该课程除了讲述生与死的本质外,还把器官移植、临终关怀、自杀等话题纳入到常规课程中。
在九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设这门课程的胡宜安教授于2009年编著了大陆地区唯一生死学教材——《现代生死学导论》,成为不少高校开展生死学课程的教材之一。
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于2017年开设了《死亡的社会学思考》课程,主讲老师陆杰华教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西方的死亡社会学一共关注三个议题:死亡、临终、丧亲。基本涵盖了人在生命周期中与死亡发生的不同关系。
此后,协和医学院、广东药学院等部分高校近也陆续开设了类似课程,写遗书、立遗嘱、写墓志铭、生命卷轴复写、参观墓地殡仪馆等生命教育的形式也逐步进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近些年,国内部分殡葬服务单位也加入了死亡教育的行列,诸如殡仪馆、公墓、陵园、天顺祥殡葬等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死亡教育,引导群众积极乐观生活,改变传统生死观念。
尽管行业内的生命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面对大众的生命教育却显得举步维艰。针对这一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认为:与欧美、日本等国家成熟的生命教育系统相比较,中国的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教育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指出:生命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们应对及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中国的生命教育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生命教育尤为必要。
顾晋称,我国平均每分钟有七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其中四人因癌症死亡。临终三个月的过度治疗,不但病人受苦,家人也跟着受累,最终的结局大都是:人财两空。
因此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应通过生命教育,为肿瘤终末期患者提供更多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等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优生是一种权利,优亡同样是一种权利。
2006年时,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开创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目的是缓解医学学生对解剖课的恐惧。直到2014年这门课被制作成视频在各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并成为第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一。很多学生在平台生这样留言:
“我离死亡应该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课,我将会更加珍惜生命”
“出于想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选修这门课,但上完课后收获比预料的要多得多”
……
王云岭教授说:“当前生命教育课程存在理论过多,实践体验过少的问题,这是主要问题。理性认识可能会被束之高阁,因此要形成更深刻的体验,需要从感性上有所认识。生命教育并非美化死亡,更不是教人怎么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
王云岭教授解释到:“认识到生命的停止就像生命诞生一样,是一个自然事件。以此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一般人理解的死常常指的是别人的死亡,而非自己的死亡,认为即使会发生,也在遥远的未来。但事实是,每个人的死亡都不可控,要让人们认识到,死亡并不是病人和老年人的专利。”
让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死亡,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诸如去医院看望病危的亲人、去墓地祭扫故去的长辈、清明节参加大型公祭活动等,通过这些鲜活的实例,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加倍珍惜有限的生命时光,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规划,这才是生命教育的终极意义所在。(文章源自中国殡葬协会,有删改)
上一篇:如何分辨墓碑材质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