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联系我们
  • 邮政编码:404000
  • 电话:023-58138448
  • 墓园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风水坝
  • 电话:023-58413624
  • E-mail:fsb_1998@aliyun.com
公司资讯
“殡葬文化”是反映社会的窗口
发布日期:2019-04-10 14:15:00  点击:240次

和“生存文化”一样,“殡葬文化”历来也是反应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殡葬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以及人情世故。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认为,时至今日,最初的“灵魂不灭”、“事死如生”、“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影响着人们对于殡葬的理解和行为。
 
在殡葬文化的最初,人们就相信“灵魂不死”,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换方式。因此在殡葬文化中,古人推崇“事死如生”的理念。
 
中国殡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掘材料发现,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随葬。根据民俗学研究,红色象征着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托之所。在尸体上撒赤铁矿粉,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只是长眠罢了。高巍说,在殡葬文化的最初,人们就相信“灵魂不死”,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换方式。因此在殡葬文化中,古人推崇“事死如生”的理念。“灵魂不死”是传统殡葬观念的核心,人们安放尸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放灵魂。在殡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对灵魂不死的认识有所不同,因此也导致了殡葬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土葬、火葬、水葬、风葬、崖葬、树葬、天葬等多种形式。
 
如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葬法,包括悬棺葬和崖洞葬。人们将棺材放在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种图案,铭文等等。我国目前已发现有殷商、战国、两汉、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悬棺。以四川地区为多,蜀地人以为死人的灵魂升天可为仙,入地则成鬼,故以崖葬为高尚。北方人和汉人也有少数地区使用崖葬。比如汉代中山靖王与山东曲阜鲁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而汉族人则多以土葬为主。高巍介绍说,土葬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当时人们实行土葬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者被野兽吃掉,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中国人之所热衷土葬,一方面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即所谓的“入土为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出现,死者的殡葬也开始出现“三六九等”的划分,在墓地、葬具和随葬品方面都有所体现。秦始皇陵俨然便是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
 
在早期殡葬中,死者和死者之间的安葬并无太大区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出现,死者的殡葬也开始出现“三六九等”的划分,在墓地、葬具和随葬品方面都有所体现。墓地制度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居室葬”。当时,人们一般居住在自然洞穴中,这样的洞穴也成为死者的墓地。我国最早的墓地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到了青铜器盛期的商代,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葬,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敛尸的木棺则置于椁室的正中,其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实用的青铜礼器、兵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及骨角器等。除大量随葬实用器外,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大量的人畜殉葬。
 
西周春秋时期的墓制承袭商代,其规模因墓主身份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一直保持到战国时期。而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墓制出现划时代变化的时期。据资料记载,秦始皇陵有内外双重夯土筑造的垣墙,坟丘在内垣墙的南半部,呈覆斗形,陵园东面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马、活马的从葬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纵观秦始皇陵,其地面的双重围墙相当于秦都咸阳的内城和外城墙,封土和地宫象征咸阳宫,外墙东侧的兵马俑坑相当于秦都的守卫部队,而其马厩坑则相当于宫廷的厩苑,珍禽异兽坑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廷苑囿了。这样,秦始皇陵俨然便是一幅宫城都邑图,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
 
魏晋南北朝时殡葬礼仪大体上与汉代相同,只是汉代明器陪葬之风甚盛,至魏晋衰落了。但此时在殡葬礼仪上出现了一种渴葬的新现象。所谓渴葬,就是不按传统殡葬利益的时间程序而提前埋葬。这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期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停,庶民百姓生活艰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平民百姓自然欢迎从简从速的渴葬方式。当历史车轮进入唐代,殡葬礼仪又反而趋于崇尚周礼倡导的那套模式。唐代殡葬礼仪在参照周礼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了。当时一死者从断气到殡葬、奠基完毕,共有六十六道仪式,繁文缛节,不一而足。但另一方面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宋人对殡葬礼仪也十分重视。宋朝政府为了整饬礼仪,敦厚风俗,曾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政和礼》。明、清两代的殡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丧礼》,另外参考了《朱子家礼》,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逐渐推行“火葬”。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殡葬逐步商业化。目前,中国殡葬服务需求多样化,殡葬市场也非常庞大。
 
中国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当时从事殡葬工作的人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只为国家重要的官吏提供殡葬服务。在东汉,已经有专门制造棺椁的机构人。从汉代开始丧事的规矩变得越来越多,过程也日益复杂,民间开始效仿官府,找人专门负责丧葬,另有人专门制作棺椁,获得经济利益。由于殡葬活动的重要性,一般选择那些声望较高、熟悉丧礼、处事精干、秉公办事的族人来担当安排、高度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殡葬逐步商业化。根据北魏时期杨之衒的《洛阳伽蓝记》所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弄之人以卖棺椁为业,丧车为事,有唱挽歌的等等。不过当时的殡葬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操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殡仪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来。这些殡仪馆都由国家民政部门主办并负责经营,国家制定殡葬服务的价格,同时给予许多优惠,从企业性质来看属于公营的公益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殡葬业的发展虽然按部就班,但是却缺少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深入改革,以“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也不断推进,殡葬活动不断走向社会化、法制化。目前,中国殡葬服务需求多样化,殡葬市场也非常庞大。
 
虽然土葬厚葬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薄葬和厚葬的两种思想斗争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近年来,民政部门也开始大力倡导新兴的环保殡葬方式来替代传统的火葬加土葬的模式。海葬、树葬、生态葬以及网上祭奠等方式开始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北京市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表示,选择殡葬方式应该量力而行。
 
高巍介绍说,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的思想家们在殡葬习俗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斗争,一些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提出过殡葬节丧、丧事从简的主张,比如先秦的思想家墨子就严厉抨击厚葬久丧是“缀民之事,庸民之则”,提出“薄葬节财”。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就是提倡死者“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执丧二日”,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批评厚葬,“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络”,认为“薄葬省用”,提出“可一薄葬矣”。曹操担任济南相时明令“不准厚葬”。明朝李贽也一向主张“俭葬”。洪秀全主张“删鬼神祭礼之类”,提倡“婚丧事,总要用只有节,一切旧式歪理尽除”。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殡葬提供了物质基础。之所以出现“天价墓地”、“天价骨灰盒”,主要也是为满足一些人的心理需求。
 
不过在今天,墓葬和厚葬仍然是很多人的心理首选。高巍介绍说,中国人传统的“入土为安”殡葬观念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人,甚至在今天,仍有人认为传统的土葬是最环保的殡葬方式。
 
高巍介绍说,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殡葬提供了物质基础。之所以出现“天价墓地”、“天价骨灰盒”,主要也是是满足一些人的心理需求。有很多社会心理也都在影响着殡葬伦理。很多人会对长期共同生活的长辈、亲人存在依恋的心理,把办丧事当作报答亲人养育之恩的一种手段,因此即使自己过得再穷困,也还是要让亲人入土为安。此外,还有不少人存在攀比和炫富的心理,讲究排场,大肆铺张。想通过为亲人或是自己购置高价墓地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高巍说,从目前看来,要人们完全接受新兴的殡葬方式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不管怎样,选择殡葬方式应该量力而行。

上一篇:
友情链接: 衡阳市万福陵园 邵阳市殡仪馆泰吉宝藏公墓管理系统重庆公墓南充公墓重庆公墓

版权所有:万州风水坝公墓网  渝ICP备18001449号-1   联系电话:58138448;58413624

技术支持:重庆天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万州风水坝公墓网 渝ICP备18001449号-1 联系电话:58138448;58413624

技术支持:重庆天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