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政编码:404000
- 电话:023-58138448
- 墓园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风水坝
- 电话:023-58413624
- E-mail:fsb_1998@aliyun.com
太平天国运动是公元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也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中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使用棺材进行土葬,则是最为传统的做法。若人死后不能入馆为殓,就会被认为其亡灵将无法得到安息和慰藉。
然而太平天国却提出“禁止棺葬”而实行软埋。
据《贼情汇纂》中记载:“所有升天之人,俱不准照凡情歪例,私用棺木,以锦被绸绉包埋便是。”
由此可见,所谓“软埋”即是用布帛锦绸等织物包裹遗体,直接刨坑掩埋,而不用棺木下葬。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人无私产,一切所用,皆从公出。在太平天国,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皆由政府统一管理,派放一切所需。
而在战乱年代,物资匮乏。加上战死者、病殁者甚众。实无法大量采办棺木,只得一切从简,裹上被子草草安葬。因此天国提出“禁止棺葬”,实为缓解其财政拮据的困境的一种手段。
2.棺木是管制物资。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就有捣毁拆卸佛寺、道观、学宫等(“异教徒”)建筑的习惯。因其需要大量的木材用以制作攻城器具或渡江载具,棺材亦在征用之列。
另外,太平军在进入湖南时,编成了一支由矿工组成的工兵部队---土营。土营有一种特殊的地道攻城战法:太平军将大量火药装入棺材里,然后将棺材埋入事先挖好的通至城墙下的地道内,只需引燃炸药,轰塌城墙,再随缺口攻入城中。
因此太平天国的棺木不是用来葬人,而是以资战事。
3.太平天国领头人们的改革精神。他们锐意革除一切歪例旧俗,幻想建立一个“新的大同世界”,宣扬“革已敝之颓风,俗皆改旧......凡普天之下,有不合乎规条越乎礼义者,均我朝所深恶而痛恨者也。”
因此天国的领头人们提出“禁止棺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反封建反传统的逆反心理。(满清朝廷要这样,我就偏不这样。)
另外,天国提倡的丧葬制度执行起来非常公道,绝不含糊。由其高层领导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如在起义之初就牺牲的南王冯云山,就是以黄缎裹身包卷埋葬的。而替天兄耶稣“带(代)盐(言)”的西王萧朝贵在长沙战死后就地掩埋,后来清军发掘他的尸首,发现他也是以布匹裹身下葬的。
国舅赖汉英(其姐为洪秀全原配)死时“亦不过大红洋绉被裹葬而已”。根据《左宗棠奏稿》所载,1864年病死的堵王黄文金:“遍身皆用黄绸、红绸包裹,并殓以黄缎绣龙袍、帽、方靴,头枕元宝两锭,口含金叶,左右两腕金钏四只。”(尽管陪葬的器物价值与奢华程度已经远超一副棺木,但还是能够看出,即便身居王爵,但禁用棺木这一条红线还是碰不得的。)
就连太平天国的建立者---天王洪秀全本人死后亦是如此。在天京城破后,湘军在一名黄姓宫女的指引下,于天王府大殿内刨出了他的尸首。
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述了这位自己的老对手:“胡须微白可数,头秃无发,左臂股左膀尚有肉,遍身用黄缎绣龙袍包裹。”
太平天国的丧葬观念闪烁着新思想的火花(当然,您非要说是“鬼火”也行...)和革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传统,也为社会注入了一丝变革新风。
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的混血儿(当然,您往难听了说,就是“怪胎”...),他创新的丧葬习俗即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新时代个性。
尽管这些变革最终随着天国大业一起陨落而烟消云散,但它毕竟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尝试和创造,也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