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联系我们
  • 邮政编码:404000
  • 电话:023-58138448
  • 墓园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风水坝
  • 电话:023-58413624
  • E-mail:fsb_1998@aliyun.com
行业资讯
殡葬礼仪精神的传承创新及现实意义
发布日期:2022-07-14 14:09:08  点击:173次

殡葬礼仪作为一种习俗被人们所沿袭,作为一种文化为学者所研究。基于不同视角,殡葬礼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地被阐释或展现出来,但从其最基本的内涵来看,殡葬礼仪是一套行事规则或制度,也是一种生命文化的外化,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从殡葬礼仪的发展过程来看,殡葬礼仪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无法违抗。所以,人都应接受人会死的事实。可人在对待死亡问题,又是以“人的方式”来告别生命,这主要体现为人对生命的“仪式感”。比如,原始人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这都是先民们基于生存的需要而展现出来的生命行为,即希望通过崇奉的“神物”或祖先,能逢凶化吉、造福子孙。为此,先民们就把“先逝者”的遗体进行妥善处理,并以祷告的方式安顿逝者灵魂。诸如此类的行为则逐渐就演变为一种文化,制度化一套殡葬行事的规则,随着人类伦理因素的不断融入,规则更多表现为一套礼仪。殡葬礼仪的形成,既是人自然生命的一种告别,更是人文化生命的重启和延续,充分体现着人对生命的敬畏和超越,也是体现着人对生命的自我认知。无论图腾崇拜还是祖先崇拜,都充分体现着人们在生活中的灵魂信仰,相信图腾或祖先都居留在人类“彼岸”的永恒世界,相信活着的人与他们的祖先在心灵上是可以感通的,且能够给自己和家人代带来福佑。所以,他们就借助一定的语言或肢体行为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愿望,这也正是殡葬仪式的最初萌芽。由此,殡葬礼仪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从氏族到家族,从朴素的生命“存活”意识,到祖先护佑的价值伦理等层面上展开,并不断被丰富和创新,其中,美化和神圣化祖先的价值取向,不断地被聚合为殡葬价值的核心,并形塑为一种礼仪。

从社会功能看,殡葬礼仪不仅体现在制度与规则的层面,更是聚焦在人类处理死亡问题的情感表达上。虽然殡葬礼仪一般情况下,只是外显为一种操作性规程,但是它却是一种最现实的文化,是人们世代相因而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明白,先人们的殡葬礼仪在时空上无法复制,但蕴含在先人殡葬礼仪的文化精神却可以传承。因为我们作为人,无论古代或现代,在“情”与“理”的意义上具有相通性。所以,殡葬礼仪作为一种生命观的载体,成为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殡葬的实践过程中,生者借助礼仪,不断实现着情感的释放和信息的传递。这既是一种自我的释放,更是一种社会性的生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展现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是生者之间一种伦理的构建。

殡葬礼仪精神的实质

何谓殡葬礼仪精神?对此,人们基于不同的视角,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阐释。可是,在某些方面还是能达成一致,即殡葬礼仪精神是蕴含在殡葬礼仪之中的价值归属和取向,包括生与死两个层面,涉及人们对生死的基本观点、态度和驱动力,具体涉及三个因素:

一是敬畏生命。生命是可贵的,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敬畏生命是人生之大事。人们在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塑造和刷新着人的生死观和殡葬价值观。施韦泽曾说过:“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逝者已去,生者悲念。我们永远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但生死离别并没有成为一种虚无,无法割舍的情感维系着生死的“超时空”对话,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保存下来,并演变成一种殡葬的礼仪设计和规划。在这种可操作的实践中,人们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演绎着有限的生命存在中包含的无限生命意涵,且在殡葬礼仪中再次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融入人的社会活动中,这正是生命真谛之所在,即敬畏生命。同时,构建和创新殡葬礼仪,不仅体现着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也能使我们此过程中体悟生命的意义,超越生命的界限,拓展更广的生命空间。我们通过殡葬礼仪,也能再重构因死亡而打破的人伦社会关系,重建生命的社会秩序,激发人的道德意识,促进生命的多样和谐。

二是尊重殡葬之“事”。俗话说,约定俗成。人为事成,殡葬礼仪也是如此。殡葬礼仪正是人们殡葬习俗的一种充分体现,是由实实在在的“事”提炼出鲜活的“礼”。换言之,殡葬礼仪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最初,殡葬之“事”充其量也只是个别行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殡葬之“事”具有着不可嫁接的殡葬之“实”,但却能给我们后人以思考和启示,因为这些毕竟都实实在在发生过,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功效。在此意义上,先人的殡葬之“事”不断成为后人殡葬之“师”。所以,我们传承先人的殡葬礼仪,既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对事实的尊重,这也正是我们创新殡葬礼仪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以,殡葬礼仪既是一种做事之模式,更是一种生命情感升华的充分体现。

三是传承殡葬之“义”。殡葬礼仪之所以成为“礼仪”,关键就是殡葬礼仪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承载着人之为人的伦理之义。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是说,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就那么一点点,普通人把它丢弃了,而君子却保留着它。舜懂得万物的原理,了解人们的伦理关系,依从仁义行事,而不是把仁义作为手段来使用。人们在践行殡葬礼仪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人之所以能把殡葬礼仪传承下去,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人怀仁义情怀。殡葬礼仪虽以“仪式”的形式标明生死的界限,但从另一方面也淡化了生死的对立,其中,比较鲜明的一点就是“以死教生”,传播殡葬义理,发挥教化功能。殡葬礼仪,可以让人们明白“生之贵”,懂得珍惜生命,同时,也教会人尊重逝者,人死为重,逝者为大。所以,我们认同殡葬礼仪,就应该传承殡葬之“义”。

殡葬礼仪精神生活化实现的基本路径

首先,激活殡葬礼仪精神。殡葬礼仪精神内在蕴含于人们殡葬礼仪活动之中,但它不能自我呈现出来,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表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理的层面上解释和挖掘殡葬礼仪精神的内涵,并以通俗的、大众化的手段展现出来,让人们真正能看得懂,学得来,用得上。这样,殡葬礼仪才能真正称得上真正的礼仪。另外,我们还应找准殡葬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契合点,避免让殡葬礼仪精神只是停留于抽象的理论层面上,让百姓感觉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要真正激活殡葬礼仪精神,并不断传承下去,就应让殡葬礼仪生活化、大众化、让老百姓谈得来,做得出。

其次,传播殡葬礼仪精神。促进殡葬礼仪精神的大众化,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点。其一,构建殡葬礼仪活动的大众化话语。殡葬话语主体主要涉及普通市民,他们所关注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与事,所以,要想使殡葬礼仪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紧紧抓住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关键点。否则,殡葬礼仪只能是一种理论化的存在,不可能推广开来,它的教化社会功能也就不可能实现。其二,构建殡葬礼仪的多模态话语体系。所谓模态,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媒介和渠道,包括语言、图像、颜色和声音等符号系统。我们知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主要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进行交流。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人们的感觉。所以,为了更好地激发市民对殡葬礼仪的认同和支持,我们就必须重视殡葬礼仪话语的多模态化,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传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语言类与非语言类相结合等。目前来看,居民在殡葬礼仪中的表达,更多地习惯性使用话语表达,有一定的无意识性。所以,我们应当对原有的殡葬礼仪话语进行创新,有意识地构建一套新时代殡葬话语体系,既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方式,又注入新的时代礼仪精神。在殡葬礼仪活动中,让老百姓说出想说的话,释放所想表达的情感。

最后,践行殡葬礼仪精神。为了更好地把殡葬礼仪精神落实到现实生活,我们应借助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居民的生活。在一些节假日,围绕殡葬礼仪,立足居民的生活实际,切入他们的现实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殡葬礼仪的社会意义,充分发挥出殡葬礼仪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可以借助志愿者平台,在社区招募一批殡葬志愿者,开展系列惠民的公益活动。当然,在开展殡仪礼仪的知识普及相关活动时,应注意居民的风俗习惯、心理接受程度等要素,要有理、有力、有利和有度地进行。

友情链接: 衡阳市万福陵园 邵阳市殡仪馆泰吉宝藏公墓管理系统重庆公墓南充公墓重庆公墓

版权所有:万州风水坝公墓网  渝ICP备18001449号-1   联系电话:58138448;58413624

技术支持:重庆天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万州风水坝公墓网 渝ICP备18001449号-1 联系电话:58138448;58413624

技术支持:重庆天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