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政编码:404000
- 电话:023-58138448
- 墓园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风水坝
- 电话:023-58413624
- E-mail:fsb_1998@aliyun.com
在东西方丧葬文化传统中,土葬占据了主流。它体现着社会群体对死者的尊重,背后折射出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以下三个方面是其存在的基础:
一、信仰基础
不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本土道教,在人类起源这个问题上都有着共同的内容。圣经说上帝用话语成就了世界,而人是用泥土结合圣灵造就的;伊斯兰信奉人类始祖阿丹圣人(相当于圣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亚当)由真主阿拉创造这个说法;中国的传说是,女娲用泥土捏成了人形,向泥人吹了一口气,这人就活了。
基于以上宗教传说,中国人把离世称作“魂归故里”,把土葬叫做“入土为安”,意思是人从土造化而来,最后还是要归土而去。我国秦汉时期就明确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使土葬成为大汉民族的通用葬礼。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这些宗教也都以土葬作为传统主流。
二、现实基础
有人说身体里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液,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到处都是蓝色的海洋、湖泊与河流。但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在深不见底的海洋下面,有海山、海丘、海岭,海沟,也有坦荡辽阔的深海平原。如果没有厚实的土质作为基础,这些海水便无所依附,海,也不再是海。
同样的,如果没有人体外壁的包裹和器官腔囊的承载,这些水液将无处安身,人体也就无法成型了。所以人和地球母亲一样,土质才是最大的组成成分,用土掩埋亡者的土葬,就成为丧葬形式的主流。
三、民俗基础
有关生与死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环境造就文化习俗。人类作为社会性群体,对生所从来,死归何处有些经由传承固化而来的刻板认识。这和当地的生活条件、社会规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丧葬形式不仅体现了社会群体对亡者的态度,还反映出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教化。
借由一系列民俗礼仪来完成的土葬仪式,不仅需要集体参与,更是一个体现道德人伦的大好机会。土葬形式的背后,有整个封建道统的强大力量作为支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封建帝王大兴土木修建陵墓,土葬得到推广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