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政编码:404000
- 电话:023-58138448
- 墓园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风水坝
- 电话:023-58413624
- E-mail:fsb_1998@aliyun.com
崖葬是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丧葬方式,也是露天葬(风葬)的一种,因为人在崖下能看见悬崖上的棺木而得名。崖葬包括悬棺葬和崖洞葬,安葬时人们把棺材放在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山崖上凿孔后打入木楔把棺材放在木楔上,亦或是直接把棺材放入天然的崖洞中,再在崖壁上刻上各式图案或文字作记。由于崖葬工程险峻、耗资极大,因此多在古代贵族中盛行。
【崖葬的历史】
崖葬习俗早在古代濮、越、巴、僚、汉等民族中早已盛行。1700多年前的历史文献《临海水土志》对崖葬曾有过记载。目前国内发现的有殷商、战国、两汉、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的悬棺。而且这些悬棺以四川地区最多,蜀人以为人去世后灵魂可以化而成仙,入地则会成为鬼,故人死多多采用悬棺的方式入葬。北方地区的汉人也有使用悬棺葬的先例,诸如汉代的中山靖王、山东曲阜的鲁王的丧葬方式均为崖葬。
【崖葬产生原因】
关于崖葬产生的原因,历史上给出了很多解释,不少解释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一个关于崖葬的传说是这样的:在上古时代,畲族的始祖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了亲,婚后育有三男一女,遂全家迁往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转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便用车轮、绳索将其棺木置于凤凰山的崖洞中。以后世代沿袭此种丧葬习俗,崖葬也因此成了畲族的葬俗。
除了畲族先祖的传说,有人认为崖葬的产生,源于土葬的自然发展,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的土葬遍布全国,无论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还是考古发掘的悬棺葬地区,都曾出现过洞室墓、独木舟船棺的萌芽,因此说崖葬的出现,实质上是把要入土的洞室及棺木抬升到高崖洞的变化。
有人认为崖葬的出现与原始居民的岩居有关,认为人们活着生活在岩洞内,死后也应该葬在岩洞里。更有人认为崖葬的产生是古人孝道的体现,或是追求心理上的吉利诉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
还有人认为崖葬的产生有一定的宗教因素,是远古人在鬼魂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那些习惯水上生活又不善于造船用船的民族笃信,先祖去世后,鬼魂尽管到了另一个世界,但并没有离开生前居住的依山傍水的环境,依然与家人及后代长相厮守并庇佑他们繁荣昌盛。
【崖葬的分布】
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北麓至金沙江边,台湾各岛屿。据C14测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有3840年左右,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及至近代,部分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仡佬族,以及现在的贵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湾兰屿高山族雅美人都采用崖葬。
【如何悬上去】
贵州格凸河风景区的“蜘蛛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人们可以从另一个渠道,揭开悬棺的千古之谜。有人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能够在垂直百米的光滑绝壁上,在有脚可以踏、有手可攀的地方、或是借助竹竿、木棒等攀岩工具等,五分钟内就能到达108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这一发现足以证明,那些所谓的无人能抵达的悬崖绝壁,古人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抵达。
从格凸河景区的棺木和其地方的棺木结构来看,棺木都是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这样便于可以拆装组合。一口数百斤重的棺木按构成部件分开后,每块也不过几十斤,人的尸体也只不过是一块棺木部件的重量。
依山傍水是古人选择栖息地的基本原则,满山遍野的大树、葛藤、都是悬棺可用的材料;攀到绝壁后古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打好木桩或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绳,把棺木部件一件件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放入棺内然后盖棺,悬棺葬就这样完成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