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联系我们
- 邮政编码:404000
- 电话:023-58138448
- 墓园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天城镇茅谷村风水坝
- 电话:023-58413624
- E-mail:fsb_1998@aliyun.com
行业资讯
实施殡葬及殡葬观念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发布日期:2019-12-03 10:26:25 点击:137次
风水坝公墓目前我国殡葬问题已较为突出,尤其是在人口多、土地面积锐减的人口过密化城市中已显得非常尖锐。对于注重传统文化的中国民众来说发扬中国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而转变为现代文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当前殡葬问题集中体现在滥用土地、浪费林木、挥霍钱财、损坏景观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实施殡葬及殡葬观念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建立生态园林公墓。"树葬"就是在公墓里,生者为死者植一棵树,在树前挖一深坑,将骨灰直接葬入树下的泥土中。树前留一墓碑或编号,以便纪念。这样骨灰直接入土,不用骨灰盒,既不会造成环境后患又成为树木的营养滋养植物,真真做到"入土为安"。因此树葬与风水思想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不谋而合,符合广大中国人的习俗和心理,值得倡导宣传。骨灰复归泥土,成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网点之一,它既符合生态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又符合风水观中"若阴、阳之气,则循环无方,聚散相求,细蕴相揉,盖相兼相制…屈伸无方,则运行不息"的阴阳循环论和"世代轮回"观念。
推行火葬,提倡树葬。当前,在全国普遍推行火葬是殡葬改革中最迫切的问题,也是当前殡葬改革的一大壮举。火葬由于干净、卫生、占地面积小、费用低、环境后患小等诸多优点已基本被大多数人在心理和行动上所接受,因此火葬在全国推行已具有较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心理和物质基础。我国传统文化的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种观念几千年来深刻地反映在"入土为安"以及老子的"返朴归真"的伦理观中。
利用风水观"拆成"原理将荒山陡坡"化"为"风水宝地",通过传统风水文化的引导,对荒山荒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使人死后迅速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创造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殡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树葬既不占地又绿化荒山,不会造成环境后患,有利于土地的持续和永续利用。同时,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将近900万人,因此如果我国全部推行树葬,每年植树将近900万株,加上这些树受到死者亲人和公墓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成活率很高,这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森林绿化建设。再者,树葬的推行也有利于破除迷信,提倡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的新风尚,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上千年的中国风水观念要求具有"孝道"文化传统的生者们能为亲人的遗体及骨灰找一块能够安息的"风水宝地",希望逝者能在黄泉之下安息;同时也希望这"风水宝地"能为生者带来福荫。风水观的这一传统思想正好与提倡"树葬"思想相吻合,值得提倡和发扬。随着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科学理解,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从葬骨灰盒到直接埋骨灰入土,这样既不会有环境后患,又达到了真正的"入土为安、返朴归真"。倡导家属在死者骨灰上植树一方面是对死者的凭吊,另一方面又是对生者的安慰。由此可见,这是火葬改革基础上又一重要有效的改革措施。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有不少伟人为这一举措树立了楷模,如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去世前就嘱托其亲属将骨灰抛向大海及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而有的领导人去世后要求将他们的骨灰撒在松柏等树根下,以"滋养万物、福荫后世"。
风水学说对墓穴的环境选择通常要求"有山有水"且地形土壤通气排水良好。这样的环境通常被认为"风水宝地"。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理环境古人常使用风水术中的"拆成"法。根据地理环境状况更好地组织空间,并进行适当的布置,或者将不利的环境通过适当的时空重新组织和改造,使其人为地转变为新的意义上"风水宝地"。因此,城市中在将难以利用的荒山秃岭规划为新的公墓区时可利用风水术中的"拆成",原来生态条件恶劣、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陡坡,通过现代化建筑技术,人工地将其建设成为有山有水、环境宜人、安静祥和的公墓区,甚至可人为地构筑"青龙、卧虎、朱雀、玄武"结构,以便符合死者生前"与天地合二为一、入土为安"及其亲属所信仰的"祖先有灵、灵魂不死"传统心理要求。这样既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城市休闲娱乐景点。
上一篇:丧礼是极为复杂的仪礼
下一篇:四招防上当购墓顾问教你